当前位置: 首页 > 基层掠影 浏览正文

解得万千心结不言累——记市司法局济川街道司法所所长莫辉生

时间:2013年10月06日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admin 点击:
 

  (记者 韩登军)28年来,他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与司法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,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神圣职责铭记在心,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多起,指导、协调重大复杂突发事件100多起。

  28年来,他把百姓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,用爱心解得百姓万千心结,用汗水灌溉了一批批“新人”,实现了“零投诉”,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司法工作者的良好形象。

  28年来,他20多次荣获省人民调解能手、省“防激化”先进个人和泰州市、泰兴市优秀基层司法干部、优秀公务员等称号,并多次立功。他所在的单位成为全国先进司法所、省首批规范化司法所、“四五”普法先进集体和优秀司法所。

  他感人的故事,在许多人心中,如珍珠粒粒在目,光彩夺人。他就是市司法局济川街道司法所所长莫辉生。

拆除一堵“墙”,愁容变笑容

  去年3月,莫辉生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中年妇女。她叫丁华,45岁,是慕名前来求助莫所长的。

  19年前,她带着女儿来到济川街道东园村,与徐某组成家庭,并翻建了三间楼房。几年后丈夫不幸去世,婆婆便要求她们母女搬离,几乎是小吵天天有、大吵三六九。无奈,丁华带着女儿搬到娘家。去年婆婆去世后,丁华搬回来居住,同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。然而,丈夫的哥哥及嫂子认为婆婆留有遗嘱,三间房产中婆婆名下的房产归他们。

  “女儿已经工作,将来要成家。法院和社区已调解了20多次,如果继续这样闹下去,我们实在没有精力了。”听了她的诉说,莫辉生感到震惊,她在无路可想之际想到他,这是对司法所的信任。经过前后5次、历时3个多月的调查、协调,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。丁华母女的房屋财产权利转让给徐某哥嫂,徐某哥嫂支付房款给丁华。丁华母女在村里的其他权利不受影响。

  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被化解,压在丁华母女俩心头的石头彻底被搬掉。“秉公协调办实事,排忧解难为人民”,丁华女儿用这句话送给莫辉生,表达了母女俩对司法所的感激之情。

  熟悉莫辉生的人都佩服他有一股子闯劲、钻劲和韧劲。2011年省司法厅来我市跟班实践的同志,参与了一起医患纠纷的处理后,对他夸赞不已:“不简单!了不起!”

  2003年6月,患者生某到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治疗,手术不成功。因双方对治疗意见不一致,以及医院体制变化,致使生某的进一步治疗搁置。生某一直住院,8年中,先后用去医疗费70多万元。2011年8月,在纠纷排查过程中,莫辉生通过向双方了解情况、征求意见和10多次的交流、协调、劝导,终于使双方形成了一次性解决协议。8年纠纷一朝解决,双方握手言和。

  在拆除一堵堵“墙”的过程中,莫辉生发现许多当事人是法盲。法制宣传成了他“拆墙”的当务之急。按照“突出重点、创新载体、培植亮点、打造特色”的工作思路,他探索总结了具有地域特点的“五制”教育法,即领导干部学法实行岗位特点制、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学法积分制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采取集中辅导制、青少年学法采取分类制、市民学法实行综合制。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和泰州市的充分肯定。

  为丰富普法教育形式,他率先在辖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,在苏中批发城、金马商贸城创建外来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基地,在市看守所和烈士纪念馆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和法制宣传基地,在市民广场设立永久性的百米法制宣传长廊。在社区组建市民业余法制文艺宣传队和老年法制宣传艺术团,常年巡回演出。编印《市民学法守则》,发放到村、居民。近三年来,他和全所同志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足迹遍及大街小巷、所有村居,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是送法上门的“普法货郎”。

唤醒一颗心灵,苦脸变笑脸

  1992年,城北张季村的张某女儿骑车跌倒后瘫痪。时间一长,女儿夫妻关系变得紧张起来:丈夫在外打工,长年不回家,后来干脆断了经济上的支持。张某夫妇一筹莫展。莫辉生得知情况后,主动与村干部一起找到张某女婿。男方坚决要求离婚,并且要求女方搬回娘家。后经莫辉生法与情两方面教育,男方除了支付医疗费外,还一次性给了女方生活费,解了张某夫妇心头之愁。此后其女恢复了正常生活,唤醒了生活的希望,笑容重新挂到脸上。

  对待辖区内所有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,他更是用真情加以呵护。在严格执法的同时,辅以人性化的方法。经常了解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在哪里、干什么、想什么,掌握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有什么困难,需要帮助什么。截至目前,辖区内168名社区矫正对象和110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再犯新罪和重新犯罪。

  40多岁的城南社区刘某找到对象后,硬是拉上莫辉生喝了一杯喜酒。多年前,由于犯罪,刘某服刑。回家后,他发现自己的宅基地被兄弟盖了房子。要想居住,兄嫂不让。无房子、无工作、无收入,刘某绝望之际想到了莫辉生。后来,在他的关心下,刘某分期给了4万元补贴兄嫂建房支出,要回了属于自己的住房。又帮助他找了一份工作,月收入2000多元。

怀揣一片真情,骂声变笑声

  2010年4月29日,我市发生一起恶性杀人事件。案发第二天,作为事件善后协调小组的副组长,莫辉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一线,始终坚持把法制宣传贯穿于调解全过程。为消除当事人过激的言论和一触即发的对抗情绪,达成补偿协议,他反复做当事人及其亲属的疏导工作,协助司法鉴定机构为受害师生出具司法鉴定书,为受害人提出索赔诉求提供科学依据,使受害人、监护人就民事赔偿与相关单位达成了一次性调处终结的补偿协议。

  每份调解协议都要历经几个甚至十几个回合的反复。有时,遇到不明实情的群众对他起哄围攻,撕坏了衣服,他换位思考忍下了。帮助受害当事人每计算一笔细账,每达成一份调解协议,其中的苦辣酸甜,只有身临其境的调解人才有深切的感受。

  2009年正月初,市新华玻璃厂工人陈某在火炉操作过程中不慎被烧伤,烧伤面积达69%,致终身残疾。这起工伤纠纷持续了一年之久。期间,伤者陈某亲属数十次组织人员到市、街道两级政府上访,并多次将伤者丢弃在街道主要负责人办公室,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办公秩序。

  面对这一棘手纠纷,莫辉生20多次走访玻璃厂及伤者陈某方,找到双方当事人亲属做工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公调、访调、诉调联合调处近40次的艰苦协商下,促成双方于2010年5月7日再次坐到一起,达成了一次性解决协议。事后,他又积极与街道社保、民政部门沟通,为陈某做了伤残等级鉴定,落实了低保待遇。如今,陈某逢人便说:“司法所是我们维权的娘家人。”

  莫辉生从事调解工作以来,一些好心的朋友曾说:他的职业是成天手里拿着法律本子,走村串户说破嗓子,处理突发事件跑断腿子,调解疑难纠纷又挨过棍子,与不明事理的当事人也揪过领子。他总是忍住怨气,养住正气,保住和气,逐一登门进行疏导。包里装着厚厚的调解记录、赔偿依据,口袋里放的是金嗓子喉宝。何苦呢?

  济川街道司法所地处城区,辖6个街道办事处、21个社区、22个行政村,总人口达23万人。这些年来,莫辉生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规划拆迁、道路改造、看病就医、企业破产兼并、土地流转、失业保险、用工报酬、污水处理、垃圾焚烧、就业安置、社区矫正对象监管、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纠纷。

  其中的滋味莫辉生品得出来。当他看到一个个纠纷在他的调解下化解后,听到一个个当事人赞美时,他内心感到轻松和欣慰,所有的不愉快也随之消失。

  灿烂年华,风雨同行。28年来,莫辉生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,他用真诚和奉献为老百姓解开了一个个心结,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。但他把过去的荣誉和成绩,当着他前行的鞭策。瞧,为了一方安宁,他又投入到一个个矛盾纠纷调解中,全身心地工作着……

顶一下
()
%
踩一下
()
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